热门
更多每年9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“世界淋巴瘤宣传日”,从2009年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的去世,到青年演员李钰、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、香港著名作词人林振强的逝世,淋巴瘤一次次以如此残忍的方式闯入人们的视线。
什么是淋巴瘤?
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,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,肝脾肿大,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,伴发热、盗汗、消瘦、瘙痒等全身症状。 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(NHL)和霍奇金淋巴瘤(HL)两类。
淋巴瘤的发病率高不高?常见于哪些人群?
近年数据显示,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6.68/10万,其在总体癌症发病中已位居第8,是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,而且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8.3%,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。
2020年我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6829例,其中男性4506例,女性2323例;死亡2807例,其中男性1865例,女性942例;2020年我国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92834例,其中男性50125例,女性42709例;死亡54351例,其中男性29721例,女性24630例;男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第10位;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未进入全部恶性肿瘤的前10位。
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5%-10%,男性多于女性,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年龄呈典型的双峰分布,分别为20-30岁和50-70岁,在我国的发病年龄较早,中位发病年龄为30岁左右;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其最常见的类型,在西方国家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%,在中国约达到了40%,中位发病年龄为50-70岁,男性略高于女性。
淋巴结肿大一定是淋巴瘤吗?如何鉴别是良性肿大还是恶性肿大?
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淋巴瘤,最常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急慢性淋巴结炎,淋巴结结核、淋巴瘤、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等也可见淋巴结肿大。良性肿大多伴随肿块疼痛或压痛,而恶性肿大则相反。因此,当发现淋巴结肿大时,不要恐慌、焦虑和过度紧张,应当及时于血液肿瘤科就诊,当专科大夫怀疑淋巴瘤时,通常会建议完善影像学检查(如B超、CT及PET/CT)、血液检查(如血常规、生化、感染筛查等)和骨髓检查(免疫组化、荧光原位杂交等)及病理组织活检等专科检查以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。
-
淋巴结反应性增生。可能是某些疾病前期病变的首发症状,如乳腺增生、甲状腺结节、免疫系统疾病等,都可刺激淋巴细胞增生,导致淋巴结肿大;细菌、病毒、某些化学药物、代谢的毒性产物、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,均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,并多伴有肿块部位的疼痛。
2. 急性或慢性淋巴结炎。急性淋巴结炎发病急,有高热、淋巴结红、肿、痛的特点,局部有压痛,经抗炎后肿块消肿;慢性淋巴结炎病程长,常表现为无痛性或微痛性肿块,质地中等,边界清楚、活动,既往可有口腔或咽喉等部位的感染史。
3. 淋巴结结核。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,该病可由单纯局部结核杆菌感染引起,也可以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,其感染可来自肺结核的播散或口腔咽喉部的结核感染灶。早期可无乏力、低热、盗汗、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,淋巴结可大可小,可单发或多发,常为一侧性,也可双侧受累,可活动可粘连,质硬但少数可变软,局部淋巴结红肿、压痛,系统抗结核治疗后肿块可消散。
4.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。身体各处患恶性肿瘤时,肿瘤细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,导致淋巴结肿大,多为无痛性,同时还可见恶病质(贫血、乏力、消瘦、低热等)。
5. 恶性淋巴瘤。可发生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,绝大多数原发于淋巴组织或淋巴结,尤其是颈部淋巴结。早期肿块大小不等、孤立 或散在,可活动,表面皮肤正常,质地坚实而具弹性,比较饱满,无压痛;后期则互相融合成团,失去移动性,无痛、表面光滑、固定或破溃。B超可见淋巴结皮质回声减低不均匀,或有网格样中高回声条带,髓质偏心或显示不清,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可见门型为主血流信号,血流明显增多。
患淋巴瘤的原因
1、电子辐射、熬夜等或诱发淋巴瘤
有研究者分析说,李开复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计算机行业,长时间面对着电脑敲打程序,长期处于高电子辐射环境中,很有可能因此而诱发淋巴瘤。
2、压力大免疫力下降易诱发淋巴瘤
淋巴瘤可以说是年轻人得的最多的肿瘤之一。有专家分析,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免疫系统处于发育过程中,需要不断适应外界的变化,因此容易产生恶性改变。
3、忽视早期感冒易患淋巴瘤
淋巴瘤早期症状与很多常见感冒等‘小毛病’非常类似,其实一些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。由于淋巴瘤初期没有痛感,多数人容易误认为只是感冒或劳累引起的淋巴结肿大,尤其是中青年人若不及时检查及早预防,会加重病情。
4、环境污染易患淋巴瘤
这类因素包括过多接触有机溶剂染料如染发剂、居住或工作在残留着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新装修房屋内、经常吸入汽车尾气、生活及工作在电子垃圾周围、长期接触农药等化学物质,这些都是可能患淋巴瘤的原因。
淋巴瘤的早期信号
1、发热
淋巴癌的发热程度有不同,可呈持续高热,也可间歇低热,一个月内如果出现两次以上发烧、出汗、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,而且发烧时测体温多在38℃以上,首先就应考虑排查淋巴瘤。
2、皮肤瘙痒
由淋巴瘤等肿瘤所导致的皮肤瘙痒症状,与一般的痒是有区别的,其特点是:平时无瘙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,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变化,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;与气候变化无关,用任何止痒药物均无效,但瘙痒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肿瘤有关。
3、酒精性疼痛
有部分病患在饮酒后,在病变局部的淋巴结或骨骼发生疼痛,其症状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,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。
4、胃肠道疾病
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发生恶性淋巴病变最多见于胃肠道,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,腹痛腹泻、肠梗阻和出血等。
5、骨骼疼痛
胸腰椎最常受累,股骨、肋骨、骨盆及颅骨次之,表现为局部骨骼疼痛,按压痛,病理性骨折,骨肿瘤及继发性神经压迫。
6、淋巴结肿大
如果在一个月内出现上半身淋巴结无疼痛肿大;浑身发冷、体温不正常(尤其是夜间高烧);体重下降、没有胃口、没有力气、咳嗽、呼吸困难、皮肤发痒、扁桃体肿大、头疼等,需警惕患上淋巴瘤的可能性。
如何预防淋巴瘤?
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,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心情也能帮助保护身体的免疫系统,远离疾病的发生。因此,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包括健康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,尽量不熬夜、不长期吃垃圾食品,同时还应当适当锻炼,提高免疫力,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,避免过度劳累、过重的心理压力;其次,清淡饮食,荤素搭配,营养均衡,尽量戒烟酒,避免频繁染发、美甲,避免入住新装修的房子,避免接触农药、杀虫剂、苯等化学毒物的接触及电离辐射的接触;最后,我们应当建立和增强健康意识,注意定期体检,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今天是第18个世界淋巴瘤日,让我们共同关注淋巴瘤防治,守护健康,不留盲区。即刻行动,不再等待!